李宁互联网营销的创新策略-李宁互联网营销的创新策略有哪些
- 网站优化
- 2023-04-11
- 31
物流案例分析:李宁打造新营销模式突围战
在传统运动服饰领域,李宁作为国内体育用品市场的却总被排在耐克、阿迪达斯之后,这使李宁难免有些落 寞。然而,不甘落寞的李宁从传统市场一跃而至互联网,借助新的营销模式实现突围,创造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在这里,李宁颇有些独孤求败的味道。
慧眼识“江湖”
运动品牌李宁是运动服装市场上的巨头。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运动员李宁点燃了北京奥运的星星之火;世锦赛上,“李宁”的运动装备套在了世锦赛冠军“西班牙”男篮全体队员的身上;NBA赛场中,纵横联盟近十载的“大鲨鱼”奥尼尔也成为其品牌代言人……即使如此,李宁却并不如意。
在品牌上,李宁总被耐克和阿迪达斯压制;在销量上,又有安踏这样的民族企业紧随其后。随着市场发展,竞争日趋白热化,李宁面临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尴尬境地。加上金融危机的袭击,运动服饰市场的竞争就显得更为“血雨腥风”。2009年3月,市场霸主耐克关闭了在华自有的太仓工厂,随后减少了给代工企业的订单(甚至终止了向数家合同工厂下单);阿迪达斯财报也显示,其上半年销售收入下降2%,利润同比下降95%。不过,在金融危机下李宁并未自乱阵脚,反而在此时寻觅到一片新的市场。与其在传统市场上与竞争对手缠斗,倒不如自己另辟一片新的天地。
这个新的市场就是互联网购物市场。数据显示,服装网络是消费金额的商品,接近六成的网上购物消费者在网上买过服装,同时,服装占到了全部网购金额的约四分之一。庞大的交易额得益于中国网民数量的攀升及网络购物群体的增加。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网络购物的用户规模达到7400万人,占全部网民的24.8%。而负责为李宁开拓这片新市场的林砺在2007年的调查也发现,淘宝上销售李宁产品的网店有上千家,一年的销售额超过5000多万元。这就是李宁的新市场。
从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情况来看,李宁的进入算不上早,之前早有PPG这样的“快公司”打开了服装行业网络营销的大门,之后的凡客诚品也在2008年取得了近5亿的不俗业绩。但与自己的竞争对手耐克、阿迪达斯甚至安踏等企业相比,从单一的线下销售走向B2C网络销售,李宁的确跑到了它们前面。
李宁的新营销模式路径
李宁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与运动员李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精彩表演颇有些类似。在光和影交织的画面中,李宁手持火距升上半空,足踏凌波微步前行直到火炬的点燃。这是国人信念的延伸,是民族精神的缩影,是国家发展步伐的象征。运动员李宁的“快”、“准”、“稳”也基本诠释了李宁的品牌精神,这也是李宁快速进入B2C领域的原因。
说到“快”,是因为从李宁电子商务部门的成立,到建立渠道正式做销售,再到取得2亿元的市场销售额,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2007年8月,林砺加盟李宁,李宁决定开始做电子商务;2008年1月,李宁电子商务部正式成立;2008年4月,淘宝商城李宁上线;2008年6月,李宁官方网上商城上线;2008年底,李宁公司收编了400多家网络加盟店,总销售额达到2亿元;进入2009年,李宁对网络商店进行统一规划,为各网店提供专用的CI和VI系统……
说到“准”,是在李宁这套B2C体系构建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到了用户网络购物的关键节点,并有针对性地对终端消费者关注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解决。在李宁的B2C平台尚未建立时,网上早就有了大量的李宁产品卖家,淘宝数据显示2007年仅在淘宝上李宁商品就已经有近5000万的销售额。这个数字背后不仅仅是一个已知市场的份额,还反映了在网络市场中,李宁消费者到底聚集在哪里,以及他们有怎样的购物习惯。因此,李宁并没有从一开始就盲目地开通自己的B2C,而是把自己的第一个网上商店放到了淘宝网上,这样做一方面产生了“试点”效应,另一方面也很好地聚合了原有网络消费者。同时,对原有的淘宝C2C卖家李宁也没有一棍子打死,而是结合网络用户的购物习惯,聪明地采用了“先招安,后整治”的办法。在淘宝商城开业后两个月,李宁B2C的才姗姗来迟,这时的网民对网络上的李宁也已经习惯。
而在“稳”上面,李宁亮剑电子商务虽然只有短短一年时间,但从整体网络营销战略到团队搭建,从销售渠道选择到后期市场推广,从物流、资金流完善到后期服务支持,李宁都做到了步步为营、有条不紊。在战略布局上,李宁不仅率先踏进了互联网这片开阔地,还有尝试手机电子商务——Mobile-Commerce的打算;在团队架构上,李宁通过核心团队的自建和支持团队的外包相结合,打造了一只完整的B2C队伍;而物流、资金流方面,李宁电子商务部门已经通过对内外部机制的改革,迅速满足了电子商务高速运转的需要。
李宁是一家轻公司,先后将产品的生产制造、IT、物流等外包给专业公司。同样,电子商务方面,李宁没有采用多数服装品牌的自建电子商城(佐丹奴、报喜鸟等)型的网络直销,而选择将网络渠道外包,其淘宝网旗舰店和折扣店只能算作一个展示平台。网络渠道外包旨在快速地把渠道规模化,在短时间内占领市场。
在Web2.0的营销时代,看准了用户需求,就要用最简单的操作方式短时间内实现规模化发展,那样它很快就能走向成功。一位电子商务领域的专家对李宁的B2C战略如是评价。
从营销到销售
李宁不是第一个在互联网市场中尝到甜头的企业。其实,耐克早就通过传统型网络营销模式改进和补充了现有的营销体系,并取得了卓著的成果。NIKEiD.com诞生于1999年,中国消费者2009年也可以享受到这种全新的自助式服务。消费者可以在NIKEiD.com.cn挑选自己喜爱的耐克球鞋、服装和运动配件进行个性化设计,通过选择多种颜色配色和材质,并加入个性化的符号,设计出一款专属于自己的耐克产品。一旦完成了产品的创意和设计过程,这件被“定制”的产品将被保存在顾客的资料库里。确认产品预定后,顾客可以在3-4周内通过免费特快专递服务在家里收到这双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个性化耐克产品。
当然,耐克的作法只是针对富有创造力的少数个体,这个小众群体也很难为NIKE带来巨大的销售收入。但是,耐克的这个市场动作却对其品牌理念“JUST DO IT”作了的诠释,想要什么?自己去做吧!
耐克的网络营销动作基本说明了之前这些传统企业都在网上做了些什么。从传统营销角度来看,互联网更多是一个媒体平台,这个平台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是在市场推广方面的价值。因此,我们看到了网络广告的飞速发展,频道冠名、POP广告、QQ聊天对话框广告、虚拟社区活动等网络营销模式。近10年来,互联网作为媒体的市场营销价值被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掘地三尺。
李宁也不例外,在构建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时,李宁化地挖掘了互联网的营销价值。李宁曾冠名过网络门户的体育频道,构建了网络互动社区,但是,最让人惊艳的却是2008李宁的“”式互联网病毒营销。得益于互联网流行词汇“”,李宁“”鞋在2008年面市。并通过在李宁的网络社区和网易体育频道采用“人穿鞋”、“鞋卖疯了”等类型内容病毒式传播,“鞋”很快脱销。可以说“”鞋的成功,是李宁让互联网营销价值实现化的案例。
的确,营销价值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固然重要,但要化地发挥互联网的营销价值也意味着大量的投入。虽然B2C、C2C等电子商务形态早就证明了互联网的销售价值,但传统企业一般容易浅尝辄止。其实,把传统的销售模式电子商务化,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投入和专业上的积累,还需要勇于改变的勇气。
国际化与多品牌
回过头来再看看李宁在营销上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你就能发现,李宁品牌是一个善于创造奇迹、一切皆有可能的品牌。
从1990年开始,用了10年时间,李宁站上了中国本土运动品牌第一的位置。而进入本世纪后,李宁则开始了更为宏大的国际化梦想。2001年,李宁公司的第一家海外形象店在西班牙桑坦德成立;2002年9月,李宁公司为加入第十四届世界女篮锦标赛西班牙女篮供给了竞赛服;2004雅典奥运会上,西班牙男篮正式穿上了李宁的专业运动服饰;2006年男篮世锦赛上,西班牙意外夺魁则让全世界都看到了李宁的身影;2008年奥运会上运动员李宁的“凌波微步”,李宁品牌的国际化征程达到了又一座顶峰。
当然,以上这些只是典型时刻的小小缩影,在李宁品牌的国际化征途中,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从赞助有潜力的国际体育队伍,到赞助中国跳水、体操、射击、乒乓球4支金牌运动队;从赞助CCTV记者团,到签约NBA球星大鲨鱼奥尼尔,人们四处都能看到李宁勤奋的身影。李宁的国际化目标实现了吗?当然!一切皆有可能。
在今年收购本土第一羽毛球运动品牌凯胜后,李宁旗下的品牌已达6个:主品牌李宁;大卖场渠道分销的Z-DO(新动)品牌;与法国AIGLE(艾高)合资经营的户外用品品牌艾高;享有20年特许协议的意大利运动时尚品牌Lotto(乐途);以及乒乓球品牌红双喜和刚刚“出炉”的凯胜。看上去,李宁的品牌阵营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不过,事情要比想象的更复杂些。先来看看李宁的竞争目标耐克与阿迪达斯,提到耐克,你会想到篮球,想到科比与詹姆斯,想到湖人队;同样,提到阿迪达斯,你会想到足球,想到小小罗,想到皇马。提到李宁,我们能想到的是什么,体操王子?体操?太小众了!这就是问题,对于今天消费者眼中的李宁而言,其大众化的品牌感受远远大于其专业化的品牌感受。再回头来看李宁“不务正业”经营的其他品牌,运动悠闲、户外用品、乒乓球、羽毛球……这分明是在李宁的运动家族中一次专业化的二次分工。
新营销模式的苦恼
即使依仗自己的“小李飞刀”纵横B2C网络江湖,但李宁的电子商务战略也有烦恼。
当李宁的B2C销售蒸蒸日上时,它首先收到的却是来自于传统门店经销商的抱怨。“一些消费者到我店里来买东西,跟我说网上卖的同样的李宁产品打x折,你这里怎么不打,我只能说网上是假的。但消费者说他是在李宁官方网店查到的,我无语了……”同样的商品比品质,同样的品质比价格,同样的价格比服务,实体与网络商店的冲突首先体现在价格体系上。因为网络商店没有摊位租赁、运输等方面的成本,所以往往拥有价格上的突出优势,这也打压和抢夺了部分实体店的销售份额。
李宁的另一恼烦来自于线上线下产品的配比。为了避免同一产品出现较大的价格差异,李宁开始采取“错季销售”、“错位销售”的办法。在官方网店以当季新品为主,采取全价;经销商销售已上市三个月以上的过季产品为主,产品折扣较多;“错位销售”则是让官方网店兼具形象展示功能,定位高端;而经销商以走量为主,注重性价比。但这样一来线下经销商经常会遇到有消费需求,却无产品的尴尬,这也从另一方面损害了经销商的利益。
网购货物质量和售后服务也对李宁的B2C销售模式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因为网店经销商资质审核体系不够健全,消费者甚至还会时常碰到冒充李宁的“李鬼”,这些网店的存在不仅损害了李宁的品牌形象,还会大大降低顾客对李宁的品牌忠诚度;另外,良莠不齐、资质各异的网店也为李宁的售后服务带来了麻烦,形态各异的售后服务时常会招致消费者的抱怨,甚至于李宁的服务也不能让消费者满意……
还有些麻烦来自于网购用户。网络用户购物的习惯也往往对李宁线下实体店的运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去专卖店试尺码,去网店买东西”成了网购用户的共识,这样一来实体店徒增服务成本,但真正赢利的却是网店;另外从网购人群的区域特点来看,绝大多数网络购物用户都生活在一线城市,如何向二、三线城市纵深发展,也将成为李宁B2C战略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如何破解新模式带来的难题
互联网,既可以作为营销推广的战场,也可以成为产品销售的终端渠道。在金融危机的压迫下,李宁不会是第一个“吃螃蟹”者,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在淘宝商城中越来越多的加盟品牌,俨然把淘宝变成了一个用鼠标搭建而成的百货超市。杰克琼斯、卡帕、美特斯邦威等一大批传统服饰企业开始尝试B2C销售业务。之所以选择进入网络江湖,有大环境的因素,有市场变化的因素,还有企业自身因素。
从大环境来讲,在金融危机下如果进行盲目扩张,一方面会占用更多的成本及资源,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企业自身的运营负荷,而B2C销售既无需场地成本,也无需远距离交通运输,甚至还能省却税收的麻烦,对于企业来说,通过B2C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企业经营规模都是个不错的选择;而从网络购物市场来看,逐年递增的网络购物用户以及80后、90后新兴消费群体的崛起,都让网络江湖成了有挖掘潜力的金矿;对于企业自身而言,网络购物除能够以极少的成本帮助企业扩大规模外,还能在清空产品库存,加快现金流回收,提升终端消费者忠诚度等方面大有收益。
不过要把生意做到互联网上,也不仅仅是开个B2C网站,或者进淘宝注册一个商户这么简单,企业首先需要的是创新的意识、决心和具有战略眼光的B2C构想。企业进行网络销售的终端消费者在哪里?未来网络商店在企业的销售体系中占据怎样的位置?网络商店是主体还是对线下销售渠道的补充?想要在多长时间内把它做到怎样的市场份额?这些问题需要企业认真思考。
在企业对网络商店有了清晰的战略定位后,就需要建立专门的运营团队来实施相应的网络销售计划,了解电子商务运作模式的专业人士必不可少,是以核心团队为基础建立独立的电子商务部门。最后就是物流、财务和售后服务的问题,电子商务运转的快速流程,要求企业必须有独立的物流体系、财务体系及售后服务体系来适应互联网的快速更新和发展,绝不能当“奥特曼”(OUT MAN)。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然而,李宁的电子商务方式不同于其他服装行业,它走的是网络渠道外包之路。希望在这条创新之路上的李宁越走越好,也希望这种模式能给困境中的部分服装企业一些启示,在寒冬里感受到阳光和温度。
李宁品牌打造的经验有哪些?
不做中国的耐克,要做世界的李宁。”
作为一个刚刚接轨世界市场的本土企业,这样的话难免显得霸气。但当李宁把这几年飞速发展的成绩、大开大阖的传播举措轻轻地摆在大家面前的时候,说这话倒也有几分底气。
十五年前,李宁以成功体育运动员的身份进入商界,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一个体育用品王国。创业初期,李宁的个人名气确实帮助企业很快地进入了市场。快速的成长很快便加剧了竞争的激烈。强势的国际品牌想要以自己的力量挤掉这个在他们看来极有潜力的本土品牌,同时,国内的其他资本也在逐渐进入体育用品行业。在内拥外攻的夹缝中,李宁很快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体育事业的盛大,就没有体育相关产品的市场。培育市场首先要站在那张让全世界的体育迷们为之欢呼雀跃,为之热泪盈眶的体育圣床上,否则在传统营销的环境中去谈体育用品的市场,市场将成为空中楼阁。于是,李宁挺身进入了体育营销领域。 赞助奥运走出国门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李宁被选为中国体育代表团专用领奖装备的提供商,从而结束了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穿着国外体育品牌服装的尴尬历史。此后,李宁公司每届奥运会都是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赞助商。对体育赛事的赞助,让李宁有了与国际品牌逐鹿市场的资历。当中国的年轻一代,也是体育用品消费的主力人群,发现原来本土品牌可以站在中国体育事业的高峰位置,可以和世界强势体育运动品牌一较高下的时候,在他们心中惟有国外品牌才是阳春白雪的定式思维开始慢慢地瓦解。李宁不仅在奥运会上做得非常漂亮,而且用一系列相关的传播支持把这一举世瞩目的赛事效益与品牌的结合发挥到了最大效果。在28届雅典奥运会期间,李宁创作的广告以各项目冠军运动员比赛前的心脏跳动为焦点,极具视觉、听觉冲击力。广告在奥运会期间持续发布。后来在对广州、北京和上海等几大城市电视观众的一项调查中显示,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广告就是李宁。
同样是在雅典奥运会上,有一个戏剧性的场面相信大家不会忘记。在男篮赛场,西班牙队与中国队的第一场小组赛,中国男篮身穿耐克运动衫,而包括NBA孟菲斯灰熊队(Memphis Grizzlies)的加索尔(Pau Gasol)在内的西班牙男篮悉数身穿中国李宁的专业篮球装备登场。在中国男篮的队员中,同样有包括张劲松、郭士强、张云松、陈可等四名李宁篮球品牌的签约球员,他们也是穿着李宁第一款专业篮球鞋上场的。两个体育服装品牌在世界赛场上不期而遇、短兵相接,成为去年奥运会上中外体育品牌同场竞技的经典场面。这场比赛相信给中国观众带来的不仅仅是篮球运动的风采,更是民族品牌较量国际品牌的一个惊喜。
然而,这却并不是李宁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早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李宁就成功赞助了法国体操队的全套训练比赛装备,成为李宁品牌首次在国际上的亮相。2002年第14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上,李宁牵手西班牙,成为西班牙女篮的比赛赞助商。之后,李宁公司成功地和西班牙篮球协会签订协议,成为 2004至2008年西班牙国家男子、女子篮球队的指定运动装备赞助商。 注力科技提升品牌
好的营销战略必须得到真实的运用和彻底的落实,否则就有可能形同虚设,甚至影响全局。李宁自然也深谙其中的道理。与营销战略同时进行的便是从1999年开始的“品牌国际化进程”。首先是在同年2月,李宁公司与德国SAP公司合作,建立了与国际同步的先进的ERP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一年后,李宁在西班牙、希腊、法国等欧洲9国拓展了自己的特许经销商;2001年李宁公司的第一家海外形象店在西班牙桑坦德(Santander)成立;同年,李宁与法国、意大利的顶级服装设计师签约,服装设计开始赶超国际潮流……
在体育运动服装行业里潜藏着一个特殊且关键的因素,那就是科技。如果说是赛场成就了体育营销,那么科技便起着巩固体育营销的作用。区别于休闲运动服装,体育运动产品的魅力在于它的专业性强。一些国际品牌的营销策略就是专注于某一运动领域,用科技将专业性发挥到几乎垄断的强大优势,起到水滴穿石的作用。有时候,一个产品就能带动品牌的整体发展。经典的案例犹如篮球运动系列之于耐克(Nike),以及足球运动系列之于阿迪达斯(Adidas)。
在这一方面,李宁似乎晚了一步,失去了在大众体育运动领域的话语权。但一个品牌的发展不可能每一步都是无往不胜的。在营销人士对此表示遗憾的时候,李宁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努力——签约国家足球队运动员李铁,推出专业足球鞋“铁系列”;签约国家篮球队运动员焦建等,推出专业篮球鞋;以及今年上市的专业跑鞋。将科技注入产品领域,提升体育产品的专业性,同时,产品与营销齐头并进。如此,不仅展现了李宁向专业体育领域渗透的力量和发展的决心,也给李宁的体育营销开拓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携手巨人共创未来
2005年,李宁有两个大的战略举动。首先是年初时与美国职业篮球协会(NBA)签署了市场营销合作协议,踏进了职业体育营销的广阔天地。由此,李宁公司将有权在中国大陆的营销活动中借用NBA的球员和比赛推广其品牌,NBA也将借助李宁在中国二三级城市的市场领先地位将其影响力辐射到中国各中小城市。对李宁而言,这一策略无疑是其建设国际化品牌,凸显其品牌号召力强有力的一击。可以想象,当世界篮球爱好者像朝圣者一般虔诚仰望他们视为有神奇魅力的NBA 赛事时,首先进入视线的不是耐克,也不是阿迪达斯,而是他们或熟悉或陌生的李宁LOGO。这样的场面足以让每一个致力于中国体育营销的学者或专家们感慨欣慰。
本年度李宁的第二个大的举动就是李宁与网易体育频道(sports.163.com)正式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个是在国内体育用品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品牌,一个是凭借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多元化服务而取得国内领军门户网站强势地位的媒体,此次强强联手被业内人士称为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典范。双方的合作内容不仅是将网易现有的体育频道更名为“李宁网易体育频道”,同时双方还会在涉及市场活动、营销资源、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合作,目的在于建立起更专业、更全面的体育新闻、资讯的交流平台。虽然是与体育媒体的结合,但这同样属于李宁在体育营销领域的横向发展,在国内的体育营销中属于首次操作。李宁借助网络这一快速、互动的新媒体,似乎正在把体育营销引领到网络营销的范畴,并在两者中寻找着能发挥最佳效果的结合点。
网易有一句话是“网聚人的力量”,同样李宁也有一句话是“一切皆有可能”,笔者对此两句话中张扬的企业精神和人文理念有着同样的钦佩和期待,不知道在接下来的营销战略中,李宁会将此两者结合为怎样的惊喜呈现在大众面前?
李宁的新媒体营销方式有哪些
李宁新媒体的营销方式有两种,分别是,
1、会员营销,向李宁消费者提供的利益让渡形式和内容,形成一个固定合理的特权服务体系。
2、互动营销,使李宁的产品融入目标受众感兴趣的内容之中。
“李宁”新媒体营销方法分析?
当然可以,毕竟李宁的品牌价值仍然很大的,关键是资金、操盘手、模式和产品。
但从市场营销的角度,会有所偏,毕竟一个品牌走下坡路,要分析和了解根源,正常情况下,根源问题都在企业内部,当然,市场是第一入手点:
第一步,看市场:
1、通过同行、客户了解优劣势;
2、通过国内外同行的产品、人才结构、商业模式、营销策略,分析优缺点;
第二步,看自己:
1、分析曾经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
2、分析现有产品、品牌、人才结构、模式、营销策略的优缺点;
3、从供应商开始一直到零售终端,一条线的所有问题;
第三步,找突破;
1、寻找对比同行,市场,自己,总结走下坡路的原因;
2、每个环节去对比和分析(从材料到零售),寻找每个环节的突破口,不能是一个,一定是多个;
3、分析可行性
第四步:怎么做
找到了问题,怎么做,就比较容易了;
第五步:谁可以做
这个,是核心关键,不一定是同行做的好的就可以的,要分析深层次的原因,最好多方对比。
第六步:.....
个人观点:无论做何种改变,一定要有高度、有深度、挖到根,看到天下,然后着眼脚下,一般都可行。
收集材料,简要阐述李宁品牌的搜索引擎营销是如何进行的?
李宁公司品牌营销策略
1.与消费者共鸣
“一切皆有可能”的口号,给人们传递一种人生信念、生活品质和思想境界。同时让更多消费者去真正感受和体会这句话的内涵,不能只局限于某个群体,当今社会同质化严重,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你的竞争对手所替代,要给你的目标受众人群一个理由让他们知道你的存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理解你的品牌所带来的理念,最后选择你的产品,并且心甘情愿地为它们买单。比如,“李宁"赞助举办的大学生3对3篮球赛,其赛制和“一切皆有可能”的品牌定位十分贴切,提出“不服就单挑’的口号。
2.精心构建体育赛事
单纯的体育赞助和体育明星代言广告的营销策略,已经不能满足大众对品牌认知和渴望。“李宁”作为一个国内体育产品领导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经验积累,在体育营销方面,走出了自己的步调。李宁公司搭建出一个完善的体育营销体系:针对西班牙国家篮球队、奥运会、大超、NBA等既有传统经营模式和新开发体育营销资源,李宁公司将其与品牌定位及专业化发展策略有机地融为一体
3.立足本土的国际化
李宁品牌将一些富有中国文化特色元素融入产品中,得到大家喜爱,李宁品牌在营销策略上也大胆采用中国元素进行宣传。与国际品牌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相比,李宁最大的资本在于其独特的中国文化元素应用,在借助中国元素达到吸引消费者注意之后,李宁进一步挖掘中国元素深层次内涵,将中国文化内涵与品牌价值观相结合,更加注重挖掘文化内涵的传达,用品牌价值观积极倡导和引导消费者行为,建立起消费者品牌认同,并借助中国文化对世界影响力不断加强,在国际市场上张扬中国品牌的个性。同时,李宁要更加注重不同市场消费者的关注与回馈,要理解当地的文化,在品牌策略中融合其智慧,提高品牌在各地市场上的适应性,形成系统的、有规划的、简洁、识别度高的品牌形象。
(二)李宁公司品牌细分目标市场定位
1.李宁品牌的细分市场及目标市场
李宁产品定位于“体育品牌”,不仅仅是因为体育在当代生活中与日俱增的诱人魅力,更因为“李宁牌”源自体育,同体育本身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为了固化这一定位,在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的宣传过程中,李宁公司以大型体育赛事(活动)为媒介,通过装备及资金赞助,一遍又一遍的强化自身定位,让受众在“李宁牌”和“体育”之间形成潜意识的契合。凡是有可能干扰其品牌定位的推广策略和手段,无论怎样诱人,都不会被采纳。准确的品牌定位不仅没有影响“李宁牌”休闲系列的销售,而且增加了产品竞争力。以夹克为例,当消费者在数十种品牌中做选择时,“李宁牌”运动、健康、青春、活力等体育概念对他产生的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
李宁的消费群体大致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第一,24-35岁之间的中等收入水平的消费群体。这部分人对于李宁的忠诚度比较高,认为这是民族的企业,是一种民族的象征,而不会轻易的去改变。他们认为李宁的产品给人一种很强的亲和力,是一种体育荣誉的象征。第二,15-24岁之间的还不完全具有经济实力的喜爱运动的学生群体。这部分人具有比较的创新性和"喜新厌旧"的偏向,他们追求的是时尚,年轻。而李宁这方面是没有优势的,因而他们改变消费习惯的可能性很大。在15~45岁等距分布的基础上,以24~35岁为主,二级城市,中等收入,大众化而非专业运动消费。而李宁公司目标消费群的特征是:14~28岁,学生为主,大中城市,喜爱运动,崇尚新潮时尚和国际流行趋势。
本文由投稿人小点于2023-04-11发表在成都创业号,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www.liuninggang.cn/article/41771.html